別名 | 點地梅、綠棱點地梅 |
漢語拼音 | da hong hua dian di mei |
英文名 | |
藥材基原 | 為報春花科植物景天點地梅的全草。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二年生或多年生僅結(jié)實1次的草本。根細(xì)長,具少數(shù)分枝。蓮座狀葉叢單生,具多數(shù)平鋪的葉,直徑5-10cm;葉片匙形,近等長,長2-5cm,近先端最闊,寬4-8mm,先端近圓形,具驟尖頭,兩面無毛,具軟骨質(zhì)邊緣及笆齒狀緣毛。花葶1至數(shù)枚自葉叢中抽出,高10-28cm,被硬毛狀長毛,近先端尤密;傘形花序多花;苞片闊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邊緣密被緣毛;花梗不等長,始花期通常稍長于苞片,后漸伸長,至果期可達(dá)2.8cm,密被柔毛;花萼鐘狀,裂片卵狀長圓形,邊緣具較長的緣毛;花冠紫紅色,喉部色較深,直徑8-10mm,筒部稍短于花萼,裂片楔狀倒卵形,先端微凹,或具不整齊的小齒。蒴果長圓形,6-10裂,紫紅色;ㄆ6-7月,果期7-9月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海拔1800-3200m的山坡、礫石階地等處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藏 | 6-7月采收全草,洗凈,曬干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(xué) | |
藥代動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苦;性寒 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利水滲濕 |
功效分類 | 利水滲濕藥 |
主治 | 水腫;小便不利;濕痹關(guān)節(jié)重痛;皮膚瘍癢;潰瘍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 Androsace bulleyanaG.Forr.[A.coccinea Franch.;A.aizoon Duly var.coccinea Franch.] |
科屬分類 | 報春花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