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藏花兒、艾菊 |
漢語拼音 | liu ye ju hao |
英文名 | |
藥材基原 | 為菊科植物柳葉亞菊的全草。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柳葉亞菊 小灌木,高30-60cm。老枝黑褐色,有多數(shù)覆被白色綿毛的腋芽,枝頂有稠密的蓮座狀葉叢;從老枝枯蓮座狀葉叢中發(fā)出更新短枝,長3-10cm,由密集的葉短枝頂部的葉密集成蓮座狀;花枝長達(dá)30cm,紫紅色,被長達(dá)30cm,紫紅色,被白色絹毛。葉線形、狹線形或披針形,長5-7cm,寬2-5(-10)mm,基部漸狹有短葉柄,全緣,上面綠色,無毛,下面白色,密被厚絹毛。頭狀花序多數(shù),于枝端排成密集的傘房花序;總苞鐘形;總苞片4層,外層卵形,長2mm,黃色,花冠片邊緣寬膜質(zhì);邊花雌性,約6個黃色,花冠細(xì)管狀,長2mm,盤花兩性,先端5齒,花冠長3.5mm。瘦果長1.8mm;ü6-9月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海拔2600-4600m的山坡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藏 | 夏季采收全草,陰干或曬干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(xué) | |
藥代動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味辛;苦;性平 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清熱;止咳 |
功效分類 | 清熱藥;止咳藥 |
主治 | 肺熱咳嗽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3-6g;或研末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(yùn)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 Ajania salicifolia (M) Poljak. [Tanacetum Slicifotium Mattf.] |
科屬分類 | 菊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