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漢語拼音 | shan ba jiao zi |
英文名 | Seed of Balbis Banana |
藥材基原 | 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野蕉,大型粗壯草本,高約6m。葉柄長約75cm,葉翼張開約2cm,但幼時常閉合;葉片卵狀長圓形,長約3m,寬約90cm,基部耳形,兩側(cè)不對稱,葉面綠色,微被蠟粉;ㄐ蜷L2.5m,雌花的苞片陪落,中性花及雄花的苞片宿存,苞片卵形至披針形,外面暗紫紅色,被白粉,內(nèi)面紫紅色,開放后反卷;合生花被片具條紋,外面淡紫白色,內(nèi)面淡紫色;離生花被片乳白色,透明,倒卵形,基部圓形,先端內(nèi)凹,在凹陷處有一小尖頭。果叢共8段,每段有果2列,15-16個。漿果倒卵形,長約13cm,直徑4cm,灰綠色,棱色明顯,先端刷縮成一具棱角、長約2cm的柱狀體,基部漸狹成長2.5cm的柄,果內(nèi)具多數(shù)種子。種子扁球形,褐色,具疣;ㄆ谙、秋季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地山谷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藏 | 種后采收,曬干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成分 | 種子含-1-二十八烷醇-22-酮(n-octacosan-1-ol-22-one),25-甲基-1(2),7-膽甾二烯-3-酮-5α-醇[25-(2),7-eien=-3-on-5α-ol],野蕉素(musabalbisiane)A、B、C.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 | |
藥代動力學 | |
毒理學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味苦;辛;性涼;小毒 |
歸經(jīng) | 大腸;腎經(jīng) |
功效 | 破瘀血;通大便 |
功效分類 | 瀉下藥 |
主治 | 跌打骨折;大便秘結(jié)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4-6g。 |
用藥禁忌 | 無瘀血者忌用。 |
不良反應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出自《南寧市藥物志》 |
藥物應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Semen Musae Balbisianae 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 Musa balbisiana Colla |
科屬分類 | 芭蕉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