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光葉金星蕨 |
漢語拼音 | jin ji wei ba cao gen |
英文名 | Few-vein Maiden Fern |
藥材基原 | 為金星蕨科植物針毛蕨或延羽卵果蕨的根莖。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1.針毛蕨,多年生草本,高80-150cm。根莖短而斜上。葉近簇生;葉柄粗壯,長40-60cm,黃綠色,基部疏被鱗片;葉片長橢圓狀卵形,3回羽狀分裂,長50-100cm,寬30-40cm,先端長尖;羽片12-13對,披針形,長12-20cm,寬5-8(-10)cm,具短柄;小羽片狹披針形至長矩圓形,基部截形至楔形,常下延作狹翼狀,無柄或有短柄,羽狀深裂,裂片長4-8mm,寬1-2mm,先端圓,幾全緣:草質(zhì),鮮綠色,沿葉脈多少有毛,下面脈上有極少長毛。孢子囊群圓形,每裂片上有1-2個;囊群蓋圓腎形,在淺彎缺處著生,無毛。孢子期6-11月。 2.延羽卵果蕨,多年生草本,高達50cm以上。根莖短,直立,密被金褐色線狀披針形鱗片。葉叢生;葉柄長5-15cm,褐色,與中軸均被鱗片,鱗片直立,長2-4mm;葉片披針形,先端長漸尖,基部漸狹,1回羽狀分裂,羽片披針形,長4-6cm,寬7-25mm,長漸尖,中裂至深裂,裂片三角形,先端鈍,全緣;下部的羽片漸短,相鄰兩羽片的基部有耳狀的小裂片連接,使中軸呈特有的翼狀;羽軸具狹披針形鱗片。孢子囊群多少為圓形,中雜以硬毛,著生于小裂片背面中肋與葉緣之間,每裂片1-6個,無囊群蓋。孢子期5-6月。 |
資源分布 | 1.針毛蕨分布于華東(山東除外)、中南及貴州、云南等地。 2.延羽卵果蕨分布長江流域中下游,北到河南和陜西南部,南至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1.針毛蕨生于山谷陰處或山坡潮濕的林下。 2.延羽卵果蕨生于溪邊陰濕的巖石旁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藏 | 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含麥芽醇(maltol),麥芽醇-3-O-β-D葡萄糖甙(maltol-3-O-β-D-glucoside),山柰酚(kaempferol),山柰酚-3-蕓香糖甙(kaempferol3-O-β-rutinoside),蕓香甙(rutin),7-羥基4-異丙基-6-甲基香豆精(7-hydroxy-4-isopropyl-6-methycoumarin),7-羥基-4-異丙基-3-甲氧基-6-甲基香豆精(7-hydroxy-4-ispropyl-3-methoxy-6-methylcomarin)。 |
中藥化學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 | |
藥代動力學 | |
毒理學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微苦;平 |
歸經(jīng) | 心;膀胱經(jīng) |
功效 | 利水消腫;清熱解毒;止血;殺蟲 |
功效分類 | 滲濕利尿藥;解毒藥 |
主治 | 水腫;瘡癤;燙火傷;外傷出血;蛔蟲癥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研末或搗敷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。 |
藥物應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 Macrothelypteris oligophlebia (Bak.) Ching[Nephrodium oligophlebia Bak.;Thelyteris oligophlebia(Bak.)Ching];Phegopteris decursive-pinnata Fee |
科屬分類 | 金星蕨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