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葵花根、土黃蓍、棋盤花根。 |
漢語拼音 | shu kui |
英文名 | Root of Hollyhock |
藥材基原 | 為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(L.) Cav.的根。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蜀葵 二年生直立草本,高達2m。莖枝密被刺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5-15cm,被星狀長硬毛;托葉卵形,長約8mm,先端具3尖;葉近圓心形,直徑6-16cm,掌狀5-7淺裂或波狀棱角,裂片三角形或圓形,中裂片長約3cm,寬4-6cm,上面疏被星狀柔毛,粗糙,下面被星狀長硬毛或絨毛;ㄒ干瑔紊蚪厣,排列 成總狀花序式,具葉狀苞片;üiL約5mm,果時延長至1-2.5cm,被星狀長硬毛;小苞片杯狀,常6-7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,長8-10mm,密被星狀粗硬毛,基部合生;萼鐘狀,直徑2-3cm,5齒裂,裂片卵狀三角形,長1.2-1.5cm,密被星狀粗硬毛;花大,直徑6-10cm,有紅、紫、白、粉紅、黃和黑紫等色;單瓣或重瓣,花瓣倒卵狀三角形,長約4cm,先端凹缺,基部狹,爪被長髯毛;雄蕊柱無毛,長約2cm,花絲纖細,長約2mm,花柱分枝多數(shù),微被細毛。果盤狀,直徑約2cm,被短柔毛,分果爿近圓形,多數(shù),背部厚達1mm,具縱槽;ㄆ2-8月。 |
資源分布 | 本種原產(chǎn)我國西南地區(qū),殃各地廣泛栽培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藏 | 冬季挖取,刮去栓皮,洗凈,切片,曬干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,略彎曲,長5-20cm,直徑0.5-1cm;表面土黃色,栓皮易脫落。質(zhì)硬,不易折斷,斷面不整齊,纖維狀,切面淡黃色或黃白色。氣談,味微甘。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木栓層為數(shù)列木栓細胞。皮層為橫切面的1/5,纖維束眾多,斷續(xù)排列成4-7層環(huán)帶。韌皮部較窄,多壓縮,常有縱裂隙至皮層。木質(zhì)部寬,約占根切面的3/5導管單個或數(shù)個成群,呈放射狀排列,射線1-2列細胞。 |
中藥化學成分 | 根含粘液質(zhì)(mucilage),一年生根的粘液質(zhì)含戊糖(pentose)7.78%,戊聚糖(pentosan)6.87%,甲基戊聚糖(methylpentosan)10.59%及糖醛酸(uronic acid)20.04%。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鑒定 | 理化鑒別 取租粉1g,加2%鹽酸甲醇溶液5ml浸漬 20min,濾過,濾液顯紫紅色;取濾液滴于白瓷板內(nèi),滴加硫酸,顯橙黃色。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根可作潤滑藥,用于粘膜炎癥,起保護、緩和刺激的作用。 |
藥理學 | |
藥代動力學 | |
毒理學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甘;咸;性微寒 |
歸經(jīng) | 心;肺;大腸;膀胱經(jīng) |
功效 | 清熱利濕;涼血止血;解毒排膿 |
功效分類 | 清熱涼血藥;利尿通淋藥 |
主治 | 淋證;帶下;痢疾;吐血;血崩;外傷出血;瘡瘍腫毒;燙傷燒傷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①治小便淋瀝: 葵花根一撮。洗凈,銼碎,用水煎五、七沸服!缎l(wèi)生寶鑒》葵花散)②治血崩、吐血:棋盤花根二兩。煨甜酒吃。③治白帶增多: 棋盤花根一兩。燉豬離吃或爆水服;治大便不通:棋盤花根、冬莧萊各一兩。煨水服。(⑧方以下出《貴州草藥》)⑤治腸癰: 蜀葵根一錢,大黃一錢。水煎服。(〈經(jīng)驗良方》蜀葵湯) ⑥治內(nèi)癰有敗血,腥臭殊甚,臍腹冷痛,用此排膿下血;單葉紅蜀葵根、白芷各一兩,白枯礬、白芍藥各五錢。為末,黃蠟溶化,和丸梧于大。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九,待膿血出盡,服十宣散補之。 〈坦仙皆效方》懷忠丹)⑦治諸瘡腫痛不可忍者:葵花根,去黑皮搗,若稠,點井花水少許,若不稠,不須用水,以紙花如膏貼之!稘屋汀 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1.《本草拾遺》:根及莖,并主客熱,利小便,散膿血惡汁。 2.《本草衍義》:取紅單葉者,治帶下,排膿血惡物。 3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紅崩,吐血,白帶。 4.《本草推陳》:治丹毒,火瘡,燒傷,水腫。 |
考證 |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 Althaea rosea (L.)Cav. [Alcea rosea L.;Althaea sinensis Cav.;A.rosea (L.) Cav.var.sinensis (Cav.) S.Y.Hu] |
科屬分類 | 錦葵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