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漢語拼音 | jin lu ban feng he ye |
英文名 | |
藥材基原 | 為金縷梅科植物半楓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的葉。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半楓荷 常綠或半常綠喬木,高約17m;樹皮灰色。葉互生,簇生于枝頂;葉柄長2.5-4cm;托葉線形,早落;葉多型,不分裂,掌狀3裂或1側(cè)裂,常為卵狀橢圓形,長4-13cm,寬4-6cm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,邊緣有具腺鋸齒,具基出脈3條;ǘ嗝芗蓤A頭狀花序,雌雄同株,雌花序單生,總花梗長達4.5cm;雌花單被,萼筒與子房合生,萼齒短;子房半下位,2室,花柱2,胚珠多數(shù);雄花序排成總狀;無花被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極短。蒴果多數(shù),密集,長橢圓形,熟時頂孔開裂。種子形扁,具翅,黑褐色。花期3-4月,果期9-10月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江西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濕潤肥沃的山坡雜木林中、溪邊和路旁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藏 | 春、夏、秋季葉生長茂盛時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性狀鑒別 葉片多卷折,葉有2型:一種卵狀長圓形,不分裂;一種單側(cè)叉狀分裂或掌狀3裂。不裂葉長8 -13cm,寬3-6cm,先端尾尖,葉脈網(wǎng)狀;掌狀3裂葉的中央裂片長3-5cm,兩側(cè)裂片較小,有掌狀脈3條。上表面淺綠色,有光澤,下表面淺棕黃色,脈序明顯突起;葉緣有具腺鋸齒;葉柄較粗壯,上部有槽。革質(zhì)而脆,易折斷。揉之有香氣,味淡。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(xué) | |
藥代動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味澀;微苦;性溫 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祛風(fēng)止痛;通絡(luò)止痛;止血 |
功效分類 | 祛風(fēng)止痛藥;通絡(luò)止痛藥;止血藥 |
主治 | 風(fēng)濕痹痛;外傷出血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5-10g。外用:適量,研末撒;或鮮品搗爛敷;或煎水洗。 |
用藥禁忌 | 孕婦禁服。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[Altingia chingii Metc.] |
科屬分類 | 金縷梅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