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漢語拼音 | xi bo li ya qing lan |
英文名 | |
藥材基原 | 為唇形科植物大花荊芥的地上部分。 |
動(dòng)植物形態(tài) | 大花荊芥,多年生草本高約40cm。根莖木質(zhì),匍匐狀。莖多數(shù),常在下部具分枝,四棱形,下部常帶紫紅色,被微柔毛并混生有小腺點(diǎn)。葉對(duì)生;莖下部葉柄長1.5-1.7cm,中部葉柄長3-7mm;葉片三角狀長圓形至三角狀披針形,長3.4-9cm,寬1.2-2.2cm,先端急尖,基部近楔形,常呈淺心形,上面疏被微柔毛,下面密被黃色腺點(diǎn),邊緣通常密具小牙齒。輪傘花序稀疏排列于莖頂部,長9-15cm,有5-8mm的總梗;苞葉葉狀,向上變小,上部的呈苞片狀,披針形;苞片線形,被短柔毛及睫毛;花梗密被腺點(diǎn);花萼長達(dá)1cm,外面被腺短柔毛及黃色腺點(diǎn),上唇3裂,下唇2裂至基部;花冠藍(lán)色或淡紫色,長2-2.9cm,冠檐二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,中裂片腎形;雄蕊4,后對(duì)雄蕊稍短于或略超出上唇;花柱等于或略超出上唇。小堅(jiān)果;ㄆ8-9月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內(nèi)蒙古、甘肅、寧夏、青海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海拔1750-2650m的山坡草地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(chǔ)藏 | 夏、秋季害蟲取地上部分,曬干或陰干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(cè)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(xué) | |
藥代動(dòng)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清熱明目;解毒 |
功效分類 | 清熱明目藥;解毒藥 |
主治 | 目赤腫痛;口舌生瘡;牙痛。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研末,每次2-3g;或煎湯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(yùn)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 | Nepeta sibirica L.[Dracocephalum sibiricum L.] |
科屬分類 | 唇形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