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處方來源 | 中國醫(yī)藥學報1993,8(增刊):43 |
劑型 | 湯劑 |
藥物組成 | 制香附9g,酒元胡9g,川楝子9g,廣木香6g,郁金9g,蒲公英12g,炒白術9g,炒枳殼6g,炒白芍12g,炙甘草6g。 |
加減 | |
功效 | |
主治 | 慢性胃炎。 |
制備方法 | |
用法用量 | 日1劑水煎服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 | |
臨床應用 | 治療慢性胃炎236例,慢性淺表性胃炎137例,萎縮性胃炎99例,其中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,前者15例,后者38例;男性114例,女性122例;年齡最大82歲,最小21歲;病程長者30余年,最短為1個月。療效評定標準:痊愈:胃脘痛止,其它癥狀消失,實驗室等檢查恢復正常;好轉:胃痛緩解,次數減少,其它癥狀好轉;無效:胃痛反復發(fā)作。結果:單純性淺表性胃炎122例中痊愈91例,好轉24例,無效7例;伴腸化生15例中痊愈4例,好轉9例,無效2例;單純萎縮性胃炎61例中痊愈26例,好轉31例,無效4例;伴腸化生38例中痊愈12例,好轉18例,無效8例;總有效率為91.1%。 又以本方炒香附9g,酒延胡9g,川楝子9g,郁金9g,炒白術9g,蒲公英12g,炒白芍12g,廣木香6g,炒枳殼6g,炙甘草6g。治療胃脘痛,氣虛乏力者加黨參12g,黃芪15g;脘痛膏溫者加桂枝9g,良美9g;嘔惡泛酸者,去芍藥、甘草,加炒竹茹6g、煅瓦楞子15g;心煩嘈雜者加沙參10g,麥冬9g,玉竹9g;胃納不振者加雞內金9g;炒谷芽12g;大便干結者去木香,加瓜蔞仁15g、桃仁9g,每日1劑,清水煎2服,上下午各1次。觀察86例,男52例,女34例;年齡最大72歲,最小18歲。均按照1988年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醫(yī)政司頒布的療效標準評定,結果:痊愈47例,好轉35例,無效4例,總有效率為95.35%。 |
藥理作用 | |
毒性試驗 | |
化學成分 | |
理化性質 | |
生產廠家 | |
各家論述 | |
備注 |